Basic Loveology

*题目是致敬美剧<Community>每集的标题命名风格。

我觉得,一段经得起推敲的感情,大致有两个分类。
一种是邂逅型,一种是养成型。

前者代表一类爱情电影: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邂逅,两个人发现他俩各种搭,究级搭,搭成狗,接下来就是各种无中生有的变故最后俩人没羞没臊地生活在一起。
后者代表另一类爱情电影:俩人最开始巨不搭,究级拧巴,拧巴成狗,接下来就是各种无中生有的变故最后俩人发现/变得还真挺搭的。

所有不属于这两类的都属于经不起推敲的感情,代表了剩下的爱情电影:莫名其妙的单恋啊,奇形怪状的多角恋啊,等等。

我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许多次对相亲的反感和抵触,主要原因就是,我认为在现实中,邂逅型恋情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换句话说,参加1000次相亲大概才能有3次能碰到靠谱的人(3σ原则)。考虑到这世界上每天真实发生的总相亲次数和其中能产生的靠谱结果,我甚至觉得0.3%都是个乐观的估计。
相亲的结果几乎只有四种:一边试探着跟你交往一边暗暗觉得你是sb,或者一边试探着跟你交往然后突然发现你是sb,直接觉得你是sb,你觉得对方是sb。

所以,对于非男神女神级别的普通人而言,最现实,也是唯一可能走通感情线的途径,就是养成型路线。(注意,不是童养媳和光源氏计划。)
小学的青梅竹马,高中的前后桌,大学的同社团同学,公司里的程序员和产品经理。
只有他们有可能知道其实我一直是sb,然后还依然爱我啊。

但是说起来,比起普遍鄙视网恋的论调,我倒一直觉得在网上找对象比在现实中碰概率更靠谱。
不同于现实生活或者相亲时拘谨的找话题,网上生活是相对没限制的、兴趣导向型的。有人说网上代表着虚假和伪装,我反而认为网上才有一些当面看不到的真实。
尤其是豆瓣、微博这种积累着大量这个人历史偏好的天然数据库,比起相亲时互相刨根问底,效率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综上,如果不是运气爆棚碰到个青梅竹马或完美配对,在理论上最优化的找对象途径是:在网上广播出自己的信息和特性,由臭味相投的另一个个体接收,并发回反馈。
一直很奇怪豆瓣官方为什么不做这个,简直是浪费了大好的用户数据和刚性需求。

开始认真考虑在恰当的时候在网上也发个征友的帖子。虽然很不情愿高调,但没有一家合适的平台能让相关信息低调地精准抵达受众啊。


参考资料:

豆列:随手转发征婚交友帖
《给未来的你》,2010/4/23

HOW I MET YOUR MOTHER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