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 - 2022年10月
9.1
人权高专女士在卸任前一天才敢辱华,算是中国赢了还是输了?
9.1
前两天有位网友说成都要静态管理,被拘留15天;今天官方宣布,我们那叫「原则居家」。
中文对封城这件事的新话又添一词。
9.6
最近一边查资料,一边慢慢回想了起来当年大学时没有走完整个申请流程的心态:本质上是韧性太差了,那四年一直在孤独地做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事(namely刷又难又不喜欢的课的绩点),到最后几乎崩掉,别说绩点了,甚至没心情在毕业典礼前把大一下挂了的数学分析补考过导致延毕了半年。
很自然的推论就是,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读研的话,只会把类似的事情换个地方重复一遍罢了。
工作之后,我算是渐渐走出了那种泥潭感,但实际上内心深处还在幻想「先碰到一个xxxxmate」,这样即使再恶心的活都能克服。
现在我算是确定,这种想法太过于理想化,更太过于妄图取巧。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是要自己先忍着并努力把自己送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有碰到xxxxmate的机会。
好在这么多年过去,我对一个人做不喜欢的事情算是脱敏了许多,至少应该不至于再崩一次导致学费打水漂吧。
9.10
我其实完全知道申诉这个行为本身在此地没有意义,不过如果把它持久化、规模化,就可以说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而且完全在合法权利的范围内。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被捂嘴的人不是「认了」,而是都这样不断跑脚本,企业维持这种申诉渠道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前一阵读《可能性的艺术》,对里面「观念的水位」印象很深。我想,除了在生活中不断影响周围的人来抬高社会观念水位之外,从每个人做起人为增加各种维稳成本也是参与推墙这件事的办法之一,可以算是「不服从的水位」。它们都只能缓慢发展,只有足够多人参加时才会体现出力量。
9.13
起了个昵称叫「反对小学生留级」,骗过了身经百战的审核人员……
9.17
作为古典网络时代过来的遗老,我到现在依然对个人网站这种Web 1.0时代的东西有种执念,不真的好好搞一个,灵魂里就有某些地方不能安分。
总觉得在其他地方都只是自己向外发出广播的举动,只有个人网站算是在网络上的「家」。
9.18
前一阵逛萌娘百科的时候偶然点到他们的站务区,看到关于规范它们站内有关港台称呼的讨论竟然能讨论出好几十页,快两万字——这可只是个二次元维基站啊。
让我对人类对这种虚无缥缈的称呼问题的执念有了新的认识。(不过目测绝大部分麻烦还是在于在墙内正常存活下去的合规压力
9.21
「给我20年,我把你们都送上战场」
9.22
日语里把汉字纯当读音标记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真是太有趣了,这是汉语母语的人完全不会想得出来的事。刚看一个up主介绍日语里「银针鱼/玉筋鱼」写作「小女子」,是因为读音恰好和「小女子」在日语里的读音类似而已,因此出现了一碗食物配文「国产小女子使用」这种无比生草的组合
9.22
「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破词汇造出来真是有用,不光不利于自己的全可以包括进来,而且不管是谁拿起来就能用来扣帽子。
(图:B站一个回复,称「唢呐是中亚传来的乐器」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9.22
看到有人提到#白蓝白旗 ,搜了一下,很戳中我。它是由不满俄罗斯现政权的人群提出的,把俄罗斯国旗🇷🇺中代表鲜血的红色去掉而成,象征将来的俄罗斯要成为一个没有霸权体制、尊重人权的自由国度。
https://whitebluewhite.info/chinese-traditional
它戳中我的点在于——说实在的,我不想认五星红旗已经很久了,这个旗子的意识形态感就差糊你脸上了。但我又无法像这样想出一个合适的替代方案,在避免与中共沾边的情况下只展示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9.23
光是翻看这个维基页面就可以当一篇科幻短篇看了:
遥远未来的时间线
9.23
伊朗开启墙之后迷雾通涌进了大量伊朗用户。莫名有种类似“Taiwan Can Help”的那种感觉——而我们真正能帮助别人的地方不是抗疫,而是拆墙。
9.23
不知道有没有人收集过习近平为不同领域/地区/组织指明方向的标题合订本,我不咋看官媒的原文,最近才知道他从上台就开始不停指明方向了……
我现在脑子里大概是:他是指南车上的小人儿吗
9.25
太怀念卡姆的脱口秀了,每次只能翻找之前存留的段子反复听。
犯点什么事就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全平台线上线下永久封杀,这太荒唐了。
我明明记得有个词叫什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刚搜了一下,哦,原始语境原来说的是党员,尤其是干部……
我之前搜到过2014年还有从法律角度讨论类似事情的社论《评论:“永不录用”涉毒艺人反应过度》 ,里面明确提到「“永不录用”涉毒艺人是不合法的。《禁毒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到了今年,就只能搜到《抵制失德艺人,维护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里面讲的却是所谓「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0.1
咖喱牛肉盖饭真的是独居人士之友!快速,美味,营养,扛饿。
我现在一边按下焖饭按钮的同时一边焯肉、炒洋葱/西红柿/加水炖肉,5分钟后往锅里放完土豆块就能走开接着干自己的事;再等米饭焖好的提示音响起时差不多正好锅里也收汁了,倒米饭上即可。
而且我还一下焖出两天份的米饭,当天盛出一半吃咖喱饭,第二天正好拿剩下的一半做蛋炒饭,算是一下解决了两天的食材,偷懒到极致。
10.2
B站的评论区已经完全逆转了。
(前一阵我还特地翻了翻二月底时的视频,并点赞了些会让当事人回顾起来难堪的评论
10.3
《不明白播客》最新一期的这一段描述的无力感,还挺像我原生家庭让我习得的无力感。我哪能奢望改变这个世界呢,我连我爸都一丁点改变不了:
「我最近在想一件事情,我觉得挺有趣的,……就是因为新闻是一个到达我们理想中一个更好世界的方式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子的。但是刚开始,应该是说我刚开始在香港做新闻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完全没有抱着任何改变世界的想法的。我一点都没有。因为我觉得这个是从中国大陆出来的人的一种天然的无力感。你根本不指望能改变这个世界。至少我相比起我当时很多还很清纯的香港记者朋友,他们都会希望自己的一个报道出来之后,比如香港政府的政策就改了,事实上也常常是这样子的。就是一个调查报道踢出来,然后谁谁谁就下台了,一个什么报道出来谁就政策就方向就变了,然后甚至哪个人选举就赢了,哪个人就输了。
我觉得不管是在香港、在台湾、在美国,在一个正常一点的法治跟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其实是这样的,新闻媒体是有这样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是有这样的作用的。但我觉得我自己从中国大陆出来……,我就完全不报这个希望,我根本就没有。……
……这个无力感的消失是香港交给我的,昨天后来跟宝松说,我觉得这个是最核心的一件事情,我觉得一个健康或者是民主或者是自由的社会交给人最核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参与感。你要相信你有能力改变你所在的尺度,不管是一个很小的社区,还是一个很大的事件,你不是无力的。你是应该要参与并且有能力改变的,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你是可以contribute的。就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机会习得,然后也因此变得,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移民到世界各地都显得那么讨厌、那么自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他们去到一个可以参与进去的社会的时候,其实已经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参与进去改变自己身边的社会了。你是遇到那些问题是很茫然的,……你最后只能回到一个基本就是这件事情对我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这是唯一的判断标准,但这不是他的罪过。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教我们是这样子的。」
10.9
有件实实在在让我好奇了20多年,至今仍然觉得神奇的事情是:两个互相喜欢,又确实互相合适的人,到底是怎么在一起的。
小学初中时我觉得这件事困难,主要源于当时的羞涩,即在喜欢的人面前根本无法正常展现自己,形成了当时无法破解的悖论;再往后我的困惑就越来越直指核心了,就是这件本质上是凭运气的事情发生的概率真的很低。
我觉得近年来越来越低的结婚率是对这个现象的真实反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只因为要结婚而结婚了。但其实对我来说,它还是高得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还认真地想过怎么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件事——比如用爬虫来分析每个人SNS的发言来判断两个人的相似度之类(顺便一提,我觉得最极致的技术手段是某一集黑镜里面用虚拟人格来预模拟date),但最终还是觉得,就算不考虑算法无法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微妙质感,这种冷冰冰的方式与人类多彩温暖内心之间的根本矛盾也无法弥合。
不过话说回来,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回溯,我还是能说出一些降低我遇到合适对象概率的事实,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参考:
- 上了个纯理工科大学的理工科专业,which 性别比 is 7: 1;
- 一直在创业公司上班,公司规模从30人到200人不等,池子真的不够大;
- 像我在这条里面说的,「志同道合」这件事需要先把自己送到那个合适的平台才有可能遇到跟你类似的人啊。
10.11
听东东枪的「宇宙牌电饭锅」播客里面和贾行家在线下活动的对谈录音,里面有段贾行家评论枪总的一篇文章说:「你在讴歌不确定性」,枪总立马说:「哎呀贾老师你别说这个话题了,我突然意识到……你别害我了」,如此隐晦的一句话我竟然还瞬时get了这句话之所指……中国人对哪类事不能碰已经有了这样道路以目式的共识。
(当然后面贾老师还是就不确定性这个话题按自己的思路继续说了几句
10.11
听机核电台想起我至今没通关而且好几年没打开过的《塞尔达:旷野之息》,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惦记着没通关这事,现在终于想通了:对我来说,这个游戏的全部快乐就在「探索」这件事上,我花了超过120小时把地图除了中间城堡外的几乎每一寸都探索过了,再往后的战斗对我这种手残玩家绝对是痛苦大于乐趣。也许今后的某个生活安定下来的时刻我最终还是会把它打通,但现在我已经和通关这件事和解了,it’s a finished game to me.
10.13
试着搜了一下,目前微博上「#四通桥 」显然是敏感词(只有两条2021年的内容),
「横幅」和「勇士」也是(只能搜到加V账号发的内容),
「海淀」20分钟前还不是,现在也是了;
目前「北京」还不是,「桥」还不是。
- Update@16:25 「桥」已敏感
- Update@16:30 「北京」已敏感
PS. @18:50 搜「致敬」或「Respect」还可以看到一些隐晦的纪念. - Update@20:30 经象友提醒还有「祝你平安」、「勇敢的人」.
- Update@21:05 「勇敢的人」已敏感.
- Update@22:15 「Respect」已敏感.
10.14
白岩松这个姓真的适合在中国当记者。看到有人说「白岩松访谈梁万年,白问了xxxx,梁讲了xxxxx」,「白问了」一语双关,后面的话都可以直接截掉。
10.15
看到肉身已在国外的朋友都会担心自己贴传单/游行的话会不会引来麻烦,想起豆瓣上卡卡老师吐槽过她的ABC/CBC大学同学因为对中国现状完全不了解且根本无法想象所以只要一触及相关话题对方就会分分钟说出会trigger到她的暴论……(你们为什么不xxxx / 我猜你们可以xxxx / ……,foreigners-plaining?)
10.16
今天这日子在豆瓣上还有啥能发得出来的应景话么?想了一下,标记了游戏<The Witness>.
PS. 这条动态发出来后不知多久被锁了,刚刚又被放出来了。脑补一下审核人员反复琢磨:「在今天标记《见证者》,有深意吗?」
10.16
在群里看到有的学校要求小学生戴红领巾观看二十大并拍照上传。
我觉得以小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不见得有什么好效果(至少我小时候是这样),只能暴露出某些人的无耻——不管是系统性的洗脑,还是只是该所学校自己为了自己的「政绩」私自加码把孩子当作晋升工具。
10.16
朋友吐槽说「有些话他怎么好意思说出来的」,我觉得如果真的站在他们角度看问题可以理解,比如有句「网络生态持续变好」(指把所有不愿只当传声筒的人都给封了
10.18
我看有些vtuber排的直播日程表真的很适合谈恋爱用…
像这样
周一:电影日 教父2
周二:JOJO加强周!
周三:休息
周四:赞美相声小品日!
周五:石头门
周六:石头门加强日
周日:杂谈
(取自 路伊丝Louise 的近期日程)
有谁不想和人一起看一晚上相声小品呢(哎?
又有谁不想和人就互相关心的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杂谈仨小时呢
10.18
有关二十大,我在等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到底会不会跻身政治局常委。
四月份的时候,我见到了太多把上海和「中央」切割的论调,更用「买办」之类的词语加以污名化。他们不知道,他们口中的「买办头子」李强正是习近平的铁杆亲信。他们觉得「该好好整治」的人不但一点事没有,反而会得到晋升。
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我也一直好奇当时叫嚣这些的粉红们如今会如何自洽。
10.18
这两天一直在单曲循环《十三机兵防卫圈》里面2-10这关的插曲<Seaside Vacation>(《渚のバカンス》)。
《十三机兵防卫圈》剧透alert
刚才想了下这么做的动机,大概是一种「陪伴感」。
原作打到这关的时候,主角们处于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战斗中,此时一直远程支援他们、在卫星上的AI因幡深雪因为卫星快要绕到地球背面,即将切断通信:
“再过不久我的信号就要消失了……”
“既然如此……趁你还在的这段时间,让我们听听你的歌声吧”
“知道了,只要歌声还在,我就与你们同在。”
然后就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在昭和风老歌陪伴下的战斗,直到4分钟后信号断线。
剧情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段剧情给这首歌附加的陪伴感却是真实的,以至于通关一年后,我还会在无意中这样单曲循环它。
10.19
翻到之前截图留存的一位台湾人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写的话,写得很棒。
「我在看粉紅們的言論時,常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共產黨這些年帶領中國強大了!』,但其實,只是產業鏈轉移的作用力罷了。粉紅們的想法,跟我們上一代人好像,只是晚了三四十年。」
10.20
郑州的疫情不幸赶上了他们开会……
微博还没有censor搜索结果,但是所有沾郑州疫情的评论区一度一刀切「已过滤不当言论,部分言论暂不展示」,只有点进发帖人主页才能看到。(目测现已解除屏蔽)
离谱的是我看到好几条互相印证的消息说为了不让人出来,把高层楼停了电梯orz 次生伤害指数比肩上海用铁栅栏焊楼门了
10.20
<Silent Hill 2>竟然重制了!当年没通关但是一直惦记着的游戏!
那么今后想和GF一起玩一遍的游戏除了<The Last of Us>之外再加一个这部游戏!当然应该再加上之前囤的<It Takes Two>。
10.21
前几天看到一条动态/Ins story,一位朋友跟在国外的朋友发信息,结束时他/她发了句”Stay safe!“,对方回”Stay free!”
当时我没转发也没点收藏,但这段对话后来一直萦绕在我脑中,感觉是对这个大时代的一段有力而精准的描绘。
10.21
迷雾通群里作者推荐了个预测网站https://www.metaculus.com/,还挺有趣的,据说显示出的预测结果是根据每个用户以往预测准确度计算出来的,越准确的用户权重越高。
可惜我一时想不出搜索啥有趣的算命题目
随便浏览看到几个:
- 社区预测2030年会出现可以写程序的程序。
- 社区预测2023年1月前乌克兰会打下赫尔松。
- 社区预测乔治RR马丁会在《冰与火之歌》最终卷出版之前就去世(85%)orz
- 社区预测泽连斯基下一次发穿西装的Instagram是在2023年4月。
- 社区预测中国结束清零的时间是2025年(不过这题只有56个人参与)。
10.21
FT发现,随着中国GDP增长逐渐乏力——中国统计局每年对外公开的经济数据统计种类也断崖式减少。
https://www.ft.com/content/43bea201-ff6c-4d94-8506-e58ff787802c
这个视角太搞笑了,逐渐自闭还行
10.22
几个朋友忍不住在QQ群里聊了两句「把老人家带走,太不讲武德了」之类,我发现大家要是天天这么聊以后一定可以即兴演相声《打哑谜》
10.23
搜视频回顾了一下「高风亮节」这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ZLhuYQtZA
习赞扬胡「主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体现了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我清楚记得当年大家都在说是在阴阳老江,see now who’s the joker of the Banjitino?
10.24
前几天我在YouTube评论了一条,说最经典的那些电影、电视剧、情景喜剧、小品、相声等等,全都出现在1990-2010这个短暂的窗口期。
这么一条不言自明的事实,我还能连续收到几条一眼粉红的回复,包括:「互联网兴起了,谁还看你说的哪些呀」、「完蛋啦,中国几百年没出过李白杜甫啦」、「像德云社、开心麻花这种好赚的流量内容兴起,资本当然不会好好创作剧本了」等等。
每一条都能戳到我的肺管子上。
你看其他国家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电视剧是半死不活了,还是反而在不断产出电视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我记得前几年某届艾美奖上,有人直呼「这是电视的黄金年代」。
至于喜剧行业,真正搞笑的是这点:不管是德云社还是开心麻花,近些年的作品都越来越不行。我之前提到过一个令我震惊的事实,现在即使是相声也必须要把本子送审,得到批准后才能在线下园子里商演,有关部门还会随机暗访看你有没有照本子说(播客《闲篇儿》20220706期,38分处)。
这些事实他们都知道吗?他们关心过吗?他们会花精力去了解整个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吗?他们会留意到演员在播客里随口透露出来的心酸吗?
让我生气和悲哀的就是这点,会感到痛心的都是真正爱着这些、在乎这些,真正见过好东西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面对的则是一群本质上完全不在乎那些胎死腹中的好作品的人,这些人唯一在乎的就是不要给党抹黑,不惜以任何歪理进行诡辩。对,他们甚至不在乎跟你辩论的话题是什么,只要护着主子就行。
不光在文化领域是如此,大概在所有领域都是,甚至包括对这个国家本身。
是以为记。
10.25
特别喜欢观察不同人类的多样性,这次在一个粉红群(https://t.me/TrendingEveryHour) 里潜伏了两周,粗略总结了如下行为模式:
- 群嘲国外新闻,类似于新闻联播最后5分钟「世界各国苦难」。而这些讯息有些甚至还是假消息(如图中那条);
- 群嘲一些反贼都觉得都离谱的反贼言论,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和合理性(之前观察微博上的pinky旗手某蕉时,也注意到特爱搞这个);
- 对党的行为找各种角度的合理性,期盼「来大的」且不考虑对自己的影响;
- 对不利的新闻视而不见。
10.26
想起刚和ex老师认识的时候,针对我重度依赖各种SNS的事实,她说「我不怎么用它们,主要是我习惯直接跟朋友们打电话」。
当时我也觉得这可能确实是我现实社恐所以在网上弥补的缘故,但从那段关系越来越不work,直到分开后的今年我微博被炸号至今的经历,让我觉得:本质上我看重的还真并不是SNS的社交属性,我只是想找个地方把我的想法广播出去,不发出去的话我会炸掉。举例来说,这半年多以来我在cmx很开心,但这里既没有我现实中的老朋友,我大概也没与任何新朋友产生推心置腹的深入社交。
这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
- 我在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观察和新的吐槽;
- 对于这些东西我不吐不快。
因此,对于不常使用SNS发表观点的人,我一直藏着如下略显冒犯的问题:「你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评论吗?」,(显然许多人其实是有自己想法的,那么)「不把这些发出来不觉得憋得慌吗?」
当然,例外是像截图中这一对我近年来最喜欢的情侣一样内部消化(但其实高质量的碰撞反而会提高观点的质量,安纳金老师也确实在不断输出高质量观点)。
结论大概是,我可能与那些观点过剩到必须发出来的朋友才是同类人。
@猫伯爵:
我的一个观察:身边的朋友在面对面讨论起这些问题是,无一不是充满观点的。
但比起SNS,更多人会选择把观点发表在自己所属的(感觉安全或者算是同温层)的地方,比如日记,比如私人群,或者常去的半封闭式论坛。
在SNS上发表看法,是公开的,因此比较容易收获不同意见,如果能正常地辩论,双方其实都容易获得新的观点,容易进步。但如果个性不太容易接受冲突的人,就会避免sns。另外这个【不发出来不觉得憋得慌】的疑问,我发现很多人真的不憋……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都强调服从,很多人久而久之都习惯了接受看法,而不是发表看法。像我这种个人观点很多的性格,就属于典型的从小一路被老师长辈骂到大,在家属于”翅膀硬了“,在外属于”没大没小“,只有到了国外才觉得,我这样的太正常不过了……
@Jon:
我也留意到了你所说的现象,和我认识的不少朋友也相符:他们在私聊的时候对不同话题也有自己的观点,但不会主动发出来。我觉得这种「观点」更像一种”Answering Machine”机制,不问不答。
以下是猜想:能让我有不吐不快之感的想法几乎都是那种「这个角度可能没人说过」/「这个道理我特别想详细讲一讲」/甚至「Eureka !」的类型,倘若如answering machine般平平无奇的评论,我不太强势的自我意识反而无法支持我像许多中国男性&欧美人那样肆意输出。
所以也许如你所说,「服从」或其他因素导致了不少人止步于做answering machine,不太想着探究背后的道理/思考不同的角度,也就自然不会得出太多「值得一说」的内容。
10.28
突然反应过来,「你法我笑」这哥们也太像金广发了
10.30
最近翻历史旧事时才反应过来,三年饥荒和新冠的导火索其实一模一样啊,都是对吹哨人的警告视而不见甚至反而打压。
这两者后面的发展——文革和封城运动也一样啊,都是对之前的错误死不承认,于是一条道走到黑,乃至主动升级之前的局势。
10.30
Youtube首页给我推了克林顿图书馆账号发布的1999年朱镕基访美时答记者问的视频,这两天看了一遍,惊讶于他的回答间竟然还可以带包袱,而且还不是领导自以为是的那种幽默,是真正大脑算力过剩时带出的幽默。
不得不说那几年的中共还是很能迷惑人的。
我之前看过的高官采访里最好的是之前写过的2003年王岐山接手处理非典时的那次采访,思路清晰开诚布公地说明白了现状是什么、问题在哪、打算怎么做等等,任谁看完了都能心里有底。不管他们怎么吹什么亲自指挥,这样的采访所表现出的才是我认可的领导力。而类似的高官沟通自从2020年新冠爆发至今从未发生过。
想影响身边的粉红亲友时,贴一些这样的事实怀古讽今还是对方不能否认的吧?
10.31
看到这条「日本国土交通省把日本地理的所有信息包括3D地图全做开源公开给所有人,让大家一起借助这些信息做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服务」,不能不想起就在前两天,中国GFW屏蔽了允许所有人一起编辑的地图OpenStreetMap,理由无非又是非法测绘之类,而且据说是真的抓了编辑者。
我一直就没搞明白共党对于地图数据的焦虑来源。可能你也听说过,国内所有正规地图的经纬度坐标都是所谓「火星坐标」,是经过算法扭曲之后的数值。讽刺的是,这个算法早已被破解了,然而这不影响它继续使用并造成中外地图间的隔阂——它就是你在Nike Running之类的App里面记录的轨迹在地图上完全对不上的原因,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地图的经纬度需要特殊写一套代码来转换。
港真,这除了给普通人使用带来麻烦之外还有任何用吗?军事间谍拿着民用手机地图导航?还是导弹靠百度地图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