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摄影之路呈现出了最典型的自然演变趋势:最开始是05到09年用诺基亚6670照的几千张记录生活的照片,然后是09年初购入卡片机后的记录生活与有意创作混合阶段,仅仅两年时间就又是上万张,最后才是今年年中时购入的单反(初衷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照人像)。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轨迹,让我有个坚定的摄影理念,就是要尽量还原现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美感。倘若最后照出的景色与肉眼所见的大相径庭,那即使照片再好看,其存在的价值也不高。
这次在青旅中遇到了几个台湾游客,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比较专业的摄影人士,也聆听了许多指点而受益匪浅。但当我后来在Facebook上看到他们出的片子时,就发现他们的照片清一色地修片过度。
这不仅不能叫记录,这种修片行为也不能叫艺术创作。
之前一直觉得,摄影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等级比较低,因为它出片太快,运气成分居多,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需要那么多脑力和精力投入——这是个几乎只凭天赋和审美就能做好的事情。
直到最近我才慢慢体会到,其实不是这样。能不能找到完美的构图仍然需要良好的艺术素养甚至是丰富的经验,有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良好的耐心,更不用说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如何手动调节相机参数这些技术活。
这也是当我把相片发到人人网上之后,有个人追着要加我好友时我感到出乎意料的原因,我深深觉得自己的功力很渣,在看到别人拍的同样题材的照片时常常感到差距。我甚至对自己起家的观察生活的能力感到怀疑,我对生活的观察力还依然敏感吗?
当把你扔到日本之后,你会拍些什么呢?
你一定会觉得简直处处都是可拍的,对不对?
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拍呢?
这是当手中的设备换为单反后,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单反的响应速度是其他相机的若干倍,可我的快门数几乎还降低了一些。这件庞然大物拿到手上,单纯记录生活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对美感的追求所压制。
也许,这种“累”还是因为缺练吧。现在回想起来,可拍的东西真的太多。
与上一条有些矛盾的是,像我很早以前写的(《絮语摄影》)那样,我还是不太习惯去拍那些“看不出是在哪里拍的”的静物,虽然已经改了不少。这点在看别人的作品时还不时会感到刺痛。
最近加班太多,不在写作状态,最想写出的大概就是这几点。收笔。